苏州沧浪亭有座五百名贤祠,里面供奉着500多位苏州籍或对苏州作出重大贡献的名贤的画像,每幅画像旁都配以十六字赞语。其中一幅所配的赞语里,“清风盖代”四个字格外惹眼。
“盖代”是“盖世”的意思,指的是才能、功绩等高出当代之上。获得如此之高评价的名贤,是明代的南京礼部尚书袁洪愈。
袁洪愈(1516—1589),字抑之,号裕春,老家在苏州府长洲县赭墩(今属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黄潦泾社区),居住于郡城流化坊(今苏州市姑苏区马医科巷)。他为官清廉,刚正不阿,举贤荐能,关爱苍生,既是海瑞的恩人,又是一位可以比肩海瑞的清官。
袁洪愈为人耿直,并且坚守节操,做秀才的时候他就说:“吾人砥节励行,直当上法伯夷(注:古代义人典型)!”事实上,他也是这样做的。
嘉靖二十五年(1546),袁洪愈以吴县籍考中第一名举人(解元),次年成为进士,先后担任了中书舍人、河南参议、山东提学副使、湖广参政、南京太仆少卿、南京太常寺卿(正三品)等职务,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。隆庆五年(1571),他因身体患病而请求致仕。《姑苏名贤小纪》称他回到苏州后,常常连荤菜也吃不起(原文是“其自太常归里……性能饮啖,日惟蔬茹而已,不能具一肉食以为常”)。
十四年后,袁洪愈被重新起用,后来担任了南京礼部尚书。这是个正二品的高官,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,但他出入竟然还是靠步行。所以《姑苏名贤小纪》记载,南京人说到袁洪愈,即使是妇女孩子也都称颂他的廉洁,而贤臣们都钦佩他的节操。
袁洪愈做了近三十年的官,但到去世时,他那狭窄的住所竟没有增加一根椽子,田产也没有增加一尺一寸,家里没钱办丧事,最后靠巡抚周孔教捐钱才得以安葬。万历帝得知后,赠其太子太保衔,谥“安节”(安贫守节之意),赐葬于赭墩祖坟旁。也因为家里没钱,所以当时连墓志铭都没有准备。直到好几十年后,袁洪愈的玄孙袁徵才请好友、明末清初学者徐枋补写了墓志。
袁洪愈又是个不畏权贵的官员。在担任礼科给事中的时候,他积极履行监察、制约礼部的职责。《明史》记载,当时朝官梁绍儒依附权臣,勾结严嵩,为非作歹;另有文选郎中白璧弄权卖官。袁洪愈一并加以弹劾,结果嘉靖帝将白璧下诏狱,并贬斥梁绍儒,一时大快人心。
根据墓志铭,袁洪愈在担任福建佥事(全省监察、司法长官的副手,正五品)时,建阳知县是礼部尚书的门生,官声不佳,袁洪愈告诫后对方根本不当一回事,不肯悔改,结果袁洪愈“打狗不看主人”,依法对他进行了鞭笞。
又有学政徇私枉法,礼部尚书的弟弟本来不符合条件,却被他录用为明经(即贡生,理论上有做官资格),贡入太学,袁洪愈知道后,不顾得罪礼部尚书和学政,进行了追夺。
任南京礼部尚书的时候,南京御史谭希思在奏章中对宦官、外戚进行了抨击。神宗大怒,下旨严加诘问,朝廷里其他高官没有敢替谭希思说话的,袁洪愈虽然已经改任其他职务,但接替他的人还没到任,于是他挺身而出,在奏折中说,谭希思所陈说的意见,在王可大的《国宪家猷》和薛应旗的《宪章录》两书中都有记载,如果进言要被严查,今后碰到大事情,还有谁愿意进言呢?万历帝看了奏折,消了怒气,谭希思因此被从轻处理。
袁洪愈还唯才是举,以深入细致的考察为基础,举荐了一大批清官廉吏、饱学之士。
袁洪愈任福建佥事的时候,担任南平府学教谕的海瑞,经常在拜见监司、知府的时候批评巡按御史,于是受到上官嫉恨,经常说毁损海瑞的话。袁洪愈也是海瑞式的清官,对海瑞的所作所为当然十分赞赏,就在上官面前据理力争,让海瑞的考核成绩被列为“上上”等,升迁为县令。等袁洪愈担任太仆寺卿的时候,又上疏推荐海瑞,让海瑞被越级提拔。后来海瑞以直谏名闻天下。
袁洪愈担任南京礼部尚书的时候,曾上书陈述十件事项,其中第六项是“崇真儒”,内中举荐吴地名儒王敬臣为府学教授。因王敬臣不愿担任官职,朝廷就授予他“国子博士”的称号,这是前所未有的事,王敬臣也因此名扬天下。
此外,袁洪愈还举荐曹邦辅为户部尚书,陆光祖、孙鑨为吏部尚书,丁宾加太子太保衔,于慎行为礼部尚书……总计举荐了不下二十人。这些人都能襟怀坦白,恪尽职守,勤政爱民,由此可见袁洪愈的知人善举。
正因为这一系列突出表现,所以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给予袁洪愈“清风盖代”的高度赞誉。《姑苏名贤小纪》也称赞他“清操肃穆,与海忠介公(即海瑞)一时相望于南都”。(施晓平、陈方忠)